少年玩转老手艺 八步区开启“暑期文明实践暖心包”

七月的贺州市八步区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孩子们奔向欢乐课堂的脚步。7月7日至15日,一场名为“传统技艺焕新之旅·少年成长护航行”——“文明暖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暑期专项系列活动的文明盛宴,在八步区、八步街道、黄洞瑶族乡、南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热闹上演。这场由自治区文明办等单位主办,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等多方承办的活动,像一阵清凉的风,为孩子们的假期注入了文化活力与成长力量。
青春宣讲台:政策知识“活”起来
“哥哥,考上大学真的有这么多资助吗?”在八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活动现场,12岁的小蕙举着小手追问。贺州学院的志愿者小蔡同学笑着递过宣传手册:“当然啦,国家的政策可贴心了,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的路一定畅通无阻!”这场由“00后”大学生主导的宣讲会,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有邻家大哥哥大姐姐般的贴心交流。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灵活生动的方式,面向青少年孩子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激励青少年孩子认真学习、努力奋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贺州市家园爱心公益协会的叔叔阿姨们送来救生衣时,都不忘现场演示“万一落水该怎么呼救”。最让孩子们着迷的是移风易俗知识“滚轮”游戏,10岁的瑶瑶转动彩轮抽到“婚事新办”的词条,想了想大声说:“就是不攀比彩礼!”引得周围一阵掌声。?
孩子们在学习非遗拓印。
非遗小课堂:指尖传承“潮”起来
“看,我的漆扇上有八步灵峰山!”八步街道的非遗课堂里,孩子们举着刚完成的作品互相展示。这把“八步定制款”漆扇上,秀丽的家乡风光随着扇面开合徐徐展开。在南乡镇旺黎村,爷爷、奶奶们跟着大学生志愿者,兴致勃勃地对角、折纸、剪起了“绣球”,变化多样的图案映衬着老人们脸上的笑容。非遗拓印桌前排起长队,孩子们捧着十二生肖拓片认真听讲解,知道了“子鼠丑牛”的来历。活动开设了漆扇制作、剪纸艺术和非遗拓印等多项非遗传统技艺体验课堂,吸引青少年孩子和周边老年群众积极参与。
孩子们在学习漆扇制作。
文化欢乐汇:青春活力“动”起来
竹竿敲击地面的“嗒嗒”声里,南乡镇旺黎村的晒谷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13岁的壮族姑娘覃紫菡牵着新认识的志愿者大姐姐,踩着节奏在开合的竹竿间跳跃,竹竿碰撞的清脆声响和笑声交织在一起。活动中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跳竹竿舞、山歌对唱等项目深受青少年孩子的喜爱。“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在八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山歌对唱环节,孩子们扯着嗓子接唱,虽然调子不太准,却把山里的韵味唱得格外真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更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意新玩法:传统技艺“亮”起来
在南乡西溪温泉帮扶车间,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悄然发生。大学生志愿者和企业负责人一起,商量如何将传统技艺与西溪温泉及贺州的本土文化元素进行跨界融合,通过大胆尝新,设计彰显“带得走的文化”创意手信产品,为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的同时,令天南海北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来了西溪温泉,留住贺州“世界长寿之乡、中国温泉之都”的记忆名片。此外,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将结合AI数字人技术制作非遗技艺教学宣传视频,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让非遗技艺的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扩大了非遗技艺的传播范围,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传统技艺。
此次活动,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接触传统技艺、丰富文化生活、学习实用知识的平台,也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更是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高媛、邹雪兰)
来源:八步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